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专业“十三五”建设规划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6-14浏览次数:1798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结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教育科学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精神,为了更好的培养中小学的师资建设力量,发挥教育学专业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的作用,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分析

(一)专业发展现状

教育学专业是20086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20099月正式面向全日制本科生招生。教育学专业自招生以来,已招收7届学生,共毕业四届学生156人,其中2009级学生37人,2010级学生41人,2011级学生35人,2012级学生43人。目前在校学生202人,其中2013级学生42人,2014级学生51人,2015级学生49人,2016级学生60人。本专业现有教师16名,从职称构成来看:教授2名,副教授5名,高级职称占64%。从学位构成来看: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5名,教师中具有博、硕士学位者比例为100%从学缘结构来看:教师分别毕业于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云南大学、重庆大学等985211高校。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及职称等方面结构基本合理,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较高科研水平的师资队伍。

(二)建设经验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较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获得了一些专业建设经验。

1、形成了联合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围绕师范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教育学专业办学不断凸显“行知合一、实践导向”的培养理念,精心构建起“三位一体、融合共生”的教师培养模式。

近年来,以高等院校与政府、中小学的“三位一体”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为标杆,积极探索“双向自主、融合共生”的混合式师资培养机制,并通过与中小学一线开展合作,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一线经验的候选教师。

2、形成“三S”实践教学模式,促进了师范生的快速发展

本专业紧扣“教师培养”这一目标,探索出了“素质修炼—专业认证”的自主修炼专业发展模式,结合“8+1”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师范生情景培养模式和行知实验班的教师技能模拟训练模式,系统形成了师范生实践能力“三S”模式。

3、重视见习和实习实训,保证师范生从教质量

本专业非常注重见习和实习实训在现代师资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学习和借鉴“驻校”模式,并采取“三导师制”方式保障师范生从教质量,使得教师培养的见习、实习实训环节融合到中小学课堂,体现师范技能的适用性和实效性。

4、构建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了教学质量

本专业充分发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监督保证作用,同时根据学生听评课和就业信息反馈来检验教学质量,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共同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从而较好地达到教学水平稳步提高的效果。

(三)取得的成绩

经过三年的建设和努力,教育学专业在课程建设、教科研、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发挥“平台多元、资源多样”的相对优势,为学生提供终身专业发展支持体系。

1. 教研工作方面

1)培养模式改革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最终探索出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实践技能自主修炼——专项实践技能模拟训练——综合实践技能现场实训”的“三S”模式。该培养模式获得第七届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刘永存的《实践+反思+重构:MOOC视角下学生专业成长实验研究——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为例》获2014年湖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范丹红的《“三位一体”卓越小学教师协同培养模式研究》获2016年湖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课程改革出硕果

本专业积极推动课程改革,尤其是顺应移动互联时代的大潮,积极参与“MOOC”、“网络课程”、“精品视频课”等建设,硕果累累:《班级管理》课程在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又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由范丹红、李贤智、曹斯团队合作完成的《教师技能训练》在“智慧树”网络课程上对来自8所师范院校的学生开放选修并获得好评。

2. 科研工作方面

过去五年间,共承担省部级课题35项,出版专著12部,编著(主编、参编、译作)教材20部,获得专利3项。共发表核心期刊专业论文70余篇,在“教师教育研究”、“班级管理”、“班级与学生成长”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优势。

同时经过积累,现在已经拥有一大批研究支撑平台,初步形成集群效应。“教育学”作为省级重点学科已经完成为期五年的建设。现在新的平台包括“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学科群“教师教育优势特色学科群”、湖北省高校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湖北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班主任之友》作为全国影响力最广泛的期刊,对班主任专业成长、班级管理、学生发展和学校德育等方面都有长期而深入的研究。

3. 学生培养方面

教育学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参加“2014年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得省级三等奖,参加“湖北省第二十届外语翻译大赛”获得英语非专业笔译组省级三等奖和优胜奖,参加2016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参加“2016年‘创青春’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两项省级铜奖等。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各年获得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情况如下:2009级教育学专业雷奇同学的论文《村小撤点合并后农村家庭教育支出调查——以崇阳县为例》获2013年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2011级教育学专业王叶同学的论文《教育学本科专业满意度调查研究—以H师范学院为例》获2015年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2012级教育学专业郑娇同学的论文《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试用效果调查研究》获2016年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在兼顾学习的同时,本专业学生在申请专利的过程中积极动脑,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的良好结合。

序号

专利类别

专利名称

专利号

发明人

时间

1

实用新型

一种情侣加热暖手宝

ZL 2013 2 0314021.1

董巧玲

2013

2

实用新型

一种新型晾衣架

ZL 2014 2 0130504.0

陈思凡

2014

十二五期间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协议就业率在教科院各专业中名列前茅。据统计,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在各行业的就业比例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含中小学)50%-60%升学率20%左右;还有其他一些企事业单位,占20%左右。

近三年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考取教师编制人数为33人,考取相关专业研究生16人,录取学校有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

2009年专业招生至今,已毕业学生156人,其中:

2014届教育学毕业生就业率为97.6%

2015届教育学毕业生就业率为97.1 %

2016届教育学毕业生就业率为97.7%

(四)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二五”的发展,教育学专业的教学质量稳步替身,师资队伍基本稳定,专业方向日趋明朗,课程建设初见成效,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但从整体而言,还在以下问题:

1. 在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技能训练和教学实践缓解尚待完善。

2.“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满足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的需要。

3. 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联合攻关的意识还不够强;教师科研方向与专业培养目标不够紧密;高层次的课题、高水平的成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教育教学发展规律为指导,以服务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为宗旨,以中小学师资人才和教育学学术研究人才培养需求为依据,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为基础,以强化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培养能胜任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建设目标

(一)人才培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立足光谷、面向湖北”的人才培养发展定位,本着“融合共生、互助共赢”的理念,努力将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与中小学一线的办学实际过程融为一体,培养教育素养比较全面、教育理论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加强思想引领,改革课堂教学,优化实践教学,完善教学督导,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适度扩大本科办学规模,全力争取硕士学位授权点。

(二)专业特色

加强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群建设,秉持不断满足“基础教育需求”、不断谋求“差异化发展”的专业发展策略,积极与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洪山区、武昌区等区及湖北省其他地区基础教育建立人才培养与服务的专业联系,根据一线中小学师资培养的时代需求,动态调整,优化培养模式;并采取多样化发展策略,重点打造“站得稳讲台、多样化发展、创造出未来”的专业型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者、中小学行政管理人员和教育培训机构人员。

(三)师资队伍

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强化师德修养,提高教学能力,促进专业成长,培育优秀教师团队。坚持科研强校,建设平台,打造团队,协同力量,加快成果转化,加强项目申报,争取国家级高水平研究成果和科研奖励。

(四)课程建设

加强已有省级及国家级课程的建设,促进课程内容及时更新。推进翻转课堂、微课、MOOC等多种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引导师生线上学习线下互动,激发学生自主生长。

四、主要工作任务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以人才需求为依据,通过广泛调研、集体讨论,聘请省内外专家进行论证,修订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课程设置和内容上,基础知识与文化素养培养并重;突出能力的培养,对专业能力进行分解,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环节方面,加强专业见习和实习实训的建设,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将教育见习贯穿于基础教学和方向教学过程中,使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先进性、科学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教育学专业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7人,高级职称占75%。博士9人,博、硕士学位者比例为100%,其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均较为合理。因此,十三五期间本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重点主要是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影响力和教、科研能力,以及双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1.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一方面加大从985211院校和省外重点高校引进博士,“十三五”期间预计引进具有中小学从业背景的教育博士2名。另一方面对外引进高级人才,继续引进2名及以上在全国教育学领域有知名影响力的专家、学者。

2.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进一步鼓励专业教师积极下到中小学等教育机构挂职锻炼,学习最前沿的职业知识,力争建设期间形成一支能适应技术应用型、操作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 以学院“教师教育科研团队”和“班级管理科研团队”两个科研团队为平台,参与团队活动与课题申报,形成科研核心竞争力;以“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慕课建设为平台,组建1--2个教学团队,进行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

4. 加强梯队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教授的作用,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提高学术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后备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的选拔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为课程建设储备人才与力量。

(三)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

为更有效的实现培养目标,本专业“十三五”期间将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整合课程资源,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

1.重视课程建设

积极开展网络课程建设,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教案和教材建设工作,五年内争取将本专业所有专业核心课实现毕博网络平台建设,将教学资料和视频等上传至网络,实现校内教学资源共享。“十三五”期间,在抓好校级原有精品课程、主干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投入,支持“慕课”和“微课”建设,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方法,重点建设12门师资力量相对较强、各方面条件较好的专业课程,成为教育学的示范课程。此外,积极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2.严格教材选用,鼓励自编教材

继续加强教材选用工作,规范选用程序,首选教育部规划教材,积极采用教育部推荐的、高教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或者全国重点大学编著并适合本专业教学实际的教材。倡导专业教师自编高水平教材,努力建设有自己特色的专业课程系列教材,在未来五年,计划自编35本教材。

3.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本专业将通过教育见习、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四个方面来深化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教育见习形式多样化

深入中小学,通过教育观察、访谈、交流会、教学研究等方式,全面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发展状况,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系统化

深入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活动,如三笔字、教师口语、课件制作、心理健康活动设计、人际沟通技能训练等,形成科学体系。

3)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进一步扩大校外实习基地的范围,将实习基地扩展到湖北地区各类中小学校。在原有基地基础上,力争新建成3--5个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和研究基地。签订共建共管协议,以保证实习实训和科研的需要。二是充分发挥基地的功能。在圆满完成教育实习任务的同时,积极为实习基地服务,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与交流,不断收集反馈信息以改进教学,充分发挥教育实习的作用。

4)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化

注重毕业论文的选题,规范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通过培训等途径提升指导教师的科研水平、指导能力;严格指导程序,规范指导环节,认真履行指导职责,确保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逐年提升。

4.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科研水平

根据专业建设目标,改进教学方法,以科研促教学,实现教学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改进教学方法

根据本专业课程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灵活采用讲授、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教学。

2)提高教研科研水平

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鼓励教师申请省级和国家级教研项目课题,“十三五”期间,计划国家级课题立项1--2项,省级课题2--3项,要求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发表论文2篇,两个科研团队的教师每年至少发表核心论文1篇。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形成人人有课题的良好局面,提高教研科研水平。

五、保障措施

“十三五”期间,教育学专业将面临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变革,为保证规划的落实,具体措施如下:

(一)成立机构,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

成立专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对于具体目标,要明确主管领导和主要责任人,实行责任到人。严格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完备档案建设与管理,促使本专业建设管理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二)明确责任,合理分工,提供人员保障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建设、课程建设、科研团队建设、论文指导和见习、实习实训指导的相关责任人,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进度,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建章立制,狠抓落实,提供制度保障

为保证专业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制定教研活动计划、教学进度表,定期举行教育学专业会议、科研团队报告会等。教育学专业全体人员应加强协作,发扬团队精神,确保按期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建立教育教学督导制度,坚持监督与指导并重,做到有章可循。加强奖励激励机制建设,确保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专业

                                               二O一七年十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