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2-20浏览次数:274

教育科学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为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现就教育科学学院事业发展做如下总体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发展状况

教育科学学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教育部等五部委《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十三五”期间,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发展为宗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实施“特色成院、质量立院、发展兴院、人才强院、和谐建院”的发展战略,不断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全方位深化合作育人,努力实践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目标,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重点,依托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和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大力引进高水平的专家学者,着力于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的选拔和培养,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超额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

(一) 建设成绩

1.党建工作常抓不懈,理论学习引领有成效。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教职工、党员干部树立 “四个种意识”,坚定师生“四个自信”,着力“四个回归”。贯彻落实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规范“三重一大”议事规则,领导班子团结,有事业心,凝聚力强。班子成员以学院的发展为共同的工作目标,提高工作的执行力。学院各方面发展均有较大提升,2016、2017、2018、2019年连续四年获得教学学院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优秀单位。2018年潘海燕被评为“优秀援藏干部人才”; 2019年范丹红被评为荆楚好老师、伍香平获得优秀科研工作者、陈荣获得教学能手荣誉称号,教师支部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8年李小兵获得第七届湖北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二等奖;学院分团委多次被评为“五四红旗团委”; 2018年16级教育学团支部获得“百生讲坛活力团支部”称号;2020年19级教育学胡贵臣获得“百生讲坛金牌主讲人”(省级)称号,17级学前教育1班团支部获得“百生讲坛银牌团支部” (省级)称号。做好党员的培养发展工作。2016-2019年共培训入党积极分子267人,发展预备党员164人,党员转正150人。年度数据如下: 

年度

培训入党积极分子

发展预备党员

党员转正

2016

52

40

38

2017

80

40

37

2018

66

38

37

2019

69

46

38

2020

89

55

27

总计

356

219

177

2.发挥学科群优势,做强学科建设。十三五期间,教师教育学科群被确定为湖北省“十三五”优势特色学科群,学院致力做强做实学科群建设,以科研团队建设为核心,以科研项目为基础,以研究成果为支撑,凝炼形成特色研究方向3个:中小学班主任研究。中小学班主任研究目前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有国家级精品课程《班级管理》,承担湖北省卓越班主任高级研修班,致力于科研成果向应用转化。②中国教育发展指数研究。团队致力于开发教育指数,近5年来,在周洪宇教授的指导下张炜先后发布了《中国教育指数》《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指数》,受到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媒体的报道和高度关注。学前教育研究。在政府智库、社区合作以及园所合作方面都做出了不凡的成绩,已经成为湖北省比较具有影响力的研究中心。

3.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升科研能力。加大教师教育优势特色学科群省级建设力度,完成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及人文社科基地年度工作目标,积极申报各类学科及科研平台,2017年获批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光谷教师专业发展实习实训基地;2018年获批卓越小学教师协同育人计划项目、教师教育课程团队、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获批成立长江班主任研究中心、湖北学前教育研究中心、学生发展协同研究中心、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等校级科研平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2018年入选CETTE全国十大地方高校教育智库。

4. 完善科研团队建设,巩固科研成果。制定《教育科学学院科研团队管理办法》相关要求,扎实推进科研团队相关工作。“十三五”期间,申报成功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3项(含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2项);厅级项目(含湖北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26项;发表CSSCI论文24篇,中文核心61篇,专著(编著)32部,完成了既定的任务;五年累计科研到账经费534.8万元,超过预定的300万元;十三五期间获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一项,获武汉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两项,被省厅采纳的咨询报告5项。

5.师资队伍稳步成长,实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期间共引进专任教师7名,其中一名为高职称专任教师。申报获批2名楚天学者,聘任3名特聘教授。有11名教师职称晋升,其中1名晋升教授,10名晋升副教授;新考上博士教师3人,新毕业博士4人,其中博士后1人;支持教师到国内外大学进行访学进修,共有66人到国内外进修。

6. 以申促建,积极申报专业硕士授权点。全面分析湖北省教育硕士发展情况,结合学院优势,找准教育硕士定位,深化实践培养导向,建设硕士实践基地,凝练教师教育的特色,积极创设申硕条件,2017年、2020年两次申报教育专业硕士点,起到了以申促建的成效。明确了申硕方向,深化了建设思路,加强了申硕平台建设,提升了师资队伍水平,有20多名教师取得湖北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资格。

7. 评建结合,实现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在教育部启动第一轮审核评估工作以来,我院始终,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将审核评估作为推进学院内涵建设、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抓手,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2018年完成本科教学审核评估,2019年6月通过了小学教育师范二级认证。在以下方面获得了高质量发展:①教学团队建设有创新,获批湖北名师工作室,获批省级优秀团队3个省级教师团队—教师教育课程团队;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教师素质训练中心;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小学教育教研室。②双万计划有突破,2019年学前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获批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小学教育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湖北省一流课程4项: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诊断与干预;教学技能仿真实验项目;幼儿教师保育仿真实验项目;亲子教育。③教学成果有成效,2017年,小学教育获批荆楚卓越教师协同育人计划,“双联涵养”教师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8.强化学生专业素养,育人能力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引领进一步强化,“学友讲师团”已成为学院的新名片。2016“创青春”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2支团队获得省级铜奖。2017年湖北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个作品获得省级二等奖,1个作品获得省级三等奖;2018年湖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1个作品获得省级铜奖;2019年湖北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3个作品获二等奖、1个作品获三等奖。2020年谭雅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共青团员”,心灵信使团队获得全国志愿服务公益项目大赛银奖,毕业生就业质量有效提升。2016-2020年,考上研究生130人,8名学生出国读研,6名学生自主创业,152名学生考上教师编制、公务员、西部计划志愿服务等岗位。

9.利用专业优势,拓宽社会服务范畴。发挥专业优势为湖北省基础教育服务。2016-2020持续承办湖北省楚天中小学卓越班主任高级研修班;2018年承担江夏区继续教育中心教师教育专项培训;2019年湖北省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培育专项研修,湖北省自主专业成长教师研修班、湖北省边远农村幼儿园园长培训班。 “教师成长工作室”连续三年送课下乡到罗田县胜利镇黄泥畈村希望小学,为精准扶贫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打造“仁爱之心”系列活动品牌;学院“心灵信使”团队,连续三年与荆州市资市中学开展大学生志愿者互通书信活动。疫情期间为宜昌市秭归县都镇湾中心学校孩子们进行在线德育教育,为阳新县一中开展高考前心理疏导活动,获得中国青年报报道,2019年被评为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务队”。2020年荣获“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应用心理学专业连续多年深入江夏区特殊学校,开展心理服务工作。《班主任之友》杂志社会效益提升明显,平均年发行量超过120万册,惠及全国40万中小学班主任。2015年、2017年分别获第九届、第十届湖北省精品期刊。2017年入选中国期刊协会、中国教育装备协会联合发布的中小学馆配期刊目录的100种期刊之一。

(二)优势比较

1.专业建设有特色

在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为提高专业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持续推进四个专业特色发展。深入推进小学教育专业“光谷8+1”教师发展工作;支持学前教育“一师一园一项目”建设;进一步强化和探索师范生职前培养的“素质修炼”活动。通过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专业特色得以彰显。获批了卓越协同育人计划项目、省级一流专业等一批省级平台。

2.课程建设方式求新

依托学校已有的国家中小学教师和班主任培训基地、湖北省教师素质训练中心、国培计划和卓越MOOC项目等平台,开发沉浸式、交互式、直播式“云课堂”,创建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卓越人才培养的优质、共享网络数字化教学资源。

3.基层教学组织有活力

实施青年教师指导制度,促进青年教师尽快熟悉和掌握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学院坚持每两年一次的示范教学活动和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活动,引领、带动青年教师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建设基层教学组织。2019年获批湖北名师工作室、湖北省基层教学组织、优秀教师团队等。

(三)不足与问题

1.师范教育特色的双带头、双促进作用发挥不够,还没有形成党建与专业发展融合的特色品牌项目,深度引领、双向互动发展需继续深入。

2. 学生工作思路需进一步拓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今后还需进一步探索新方式,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学生工作覆盖面需进一步拓展,真正落实三全育人,更好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3.国家级科研项目产出不足,社会服务的影响力还有待扩展。“十三五”期间,在科研项目、核心论文、横向课题经费等方面均呈现出显著的进步趋势,但在国家级教学和科学研究项目、咨询决策采纳、学科(实验室)平台等标志性成果的产出上不尽如意。

4.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缺乏领军人物。没有形成学缘结构合理、学龄梯队比例适当的、有竞争力的科研团队。学科团队内尚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学科团队发展缺乏引领。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虽做了很大努力,但数量仍然偏少。师资队伍未能跟上专业招生数量,导致部分专业师资缺口较大。

二、“十四五”建设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开始,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国教育事业也将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强国的新阶段。作为地方师范高校教育科学学院在教育强国战略中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党中央和国家对教师队伍和教师教育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十四五”时期,国家发改委将结合教育领域重大工程专项设置,计划支持各地建设一批高水平、示范性的师范大学,打造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这意味着国家层面将给予师范教育更大的战略投入和更强劲的政策支持;二是学校经过多年举师范旗育“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针,已形成全校联动体系,将高质量教育资源投入师范专业建设,学校师范特色发展、内涵式发展的内生驱动力非常强劲。三是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布局全面推进,“双万”计划不断深入过程中,学院能否保持清醒认识,准确定位,明确目标,是“十四五”期间必须重新审视的首要问题。

三、“十四五”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与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动员、组织和团结带领全院师生员工,围绕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和学校高质量发展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目标、坚定信心,按照学校十四五规划为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师范大学和教育科学学院作出新的贡献,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提供强大科教支撑。

(二)具体目标

1. 人才培养稳中求进

将本科生规模控制在1400名以内,考研率达到20%,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强化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建成专业能力认证体系、专业特色品牌活动和中外合作办学优势专业。

2.学科建设提档升级

围绕高质量发展,在十三五成就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新的突破。申硕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教育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顺利通过师范专业二级及三级认证;申报成功1-2个国家一流专业、2门国家级金课;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10门;省部级以上教研项目4-6项;打造1个国家级教师团队,2个省级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完成学前教育综合实训中心、学生认知过程可视化检测及智能反馈评估平台、卓越小学教师智慧实训平台;“双创竞赛”、“师范生技能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3-4项。

“十四五”是学校申硕攻坚的关键时期,学院将进一步凝心聚力开展教育学专业硕士点建设工作,在关键建设指标上设定“十四五”目标:一、生师比达到1:17的基本要求,力争达到1:16的良好标准(学生规模控制在1400人以内,折合教师数达到88以上);二、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数达到80%以上的基本要求,力争达到90%以上的良好标准;三、师均科研经费达到4万元/年以上的基本要求,力争达到8万元/年的良好标准;四、生均经费达到3万元/年以上的基本要求,力争达到5万元/年的良好标准。

3. 课程思政融合发展

结合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与持续改进要求,突出“师范+思政”双融合双促进。师范专业从师德养成教育类核心课程入手充分挖掘师范教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实现师范教育示范课程、示范课堂、示范活动、示范研究等“四示范”的课程思政教学载体的结合。

4. 科学研究创新突破

(教师教育)建成湖北省一流教师教育优势特色学科群,为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学科(群)奠定坚实基础。

以此为依托,“十四五”期间学院争取获批国家级前期项目2至4项,后期资助项目2至4项,教育部级项目4至6项,省级项目20至25项,厅级项目不少于20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5本以上,获得省级或者市级科研奖励3项以上。CSSCI来源期刊论文不少于30项,核心期刊论文不少于70项,争取在权威期刊上有所突破。在SSCI来源期刊上能够载文5项及以上。被省级及以上领导批示和认可的报告5项以上,被厅级领导领导批示和认可的报告10项以上。纵向科研课题经费超过200万元;横向科研课题经费超过1000万元。学科建设综合排名从151位上升至前100位。

加强教育实证平台建设,真正实现“科研项目化,项目团队化,团队方向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将“教师教育”“德育、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作为主攻方向,孵化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形成影响力。

“十四五”期间,学院科研工作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科研评价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更加注重引导教师科研育人,注重科研诚信建设,倡导科研实绩、科研贡献、科研创新。

5. 教育国际化走向深入

办好与美国东北州立大学的学前教育本科学历项目,年招生40-80人,鼓励学生以交换、游学和留学性质拓展国际视野和学历提升。加大年度专项经费支持教师赴国外短期访问研修。引进海外核心课程,合作编写协同课程,以远距或网络修习国外大学的课程。定期合作举办具体我校品牌特征的学前教育及K12专题的国际学术会议。

6. 社会服务追求卓越

共建名师成长工作室,积极参与光谷实验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办优荆楚教育名家培养对象(卓越班主任)培训、卓越班主任高级研修、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等项目,拓展为中小学服务的范围,为湖北省培养出3-4名全国名班主任,办好《班主任之友》杂志,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文化、传递教育科学、弘扬新时期教师新形象,发挥《班主任之友》杂志的文化使命和历史责任,引领和指导班主任工作开展,服务基础教育质量提升。

7. 就业质量再上台阶

贯彻落实国家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教育引导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毕业生基层就业率不低于20%;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学生考研录取率不低于20%,考编入职率不低于50%;积极拓展就业渠道,搭建网络服务平台,整合优势信息资源,提升就业服务精准度;建立就业帮扶体系,实施全员育人,精准帮扶特殊困难群体稳定就业;建立就业评价系统,定期开展就业调查、就业跟踪和就业质量分析,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稳定就业率。

(三)工作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立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办学方向,以教师教育学科群建设为抓手,强化内涵建设,创新机制模式,深化协同育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打造教师教育特色。

四、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的主要措施

(一)以育人为根本,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卓越教师要把育人放在首位,全面开展师德养成教育,将“四有好老师”标准、 “四个引路人” “四个相统一”和“四为服务”等要求细化落实到培养全过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开展师德养成工程;加大德育实践力度;开展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活动,营造教书育人的教师文化和环境氛围。

(二)以改革为动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新时代全国高等教育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提升我院本科教学质量,加快建构高质量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打基础,深入推进立德树人。开展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举办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推动高水平教学成果奖申报,推进师德培养进课堂工程,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

促应用,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深度融合。开展毕业生、用人单位调研,注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契合度,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持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培育选树优秀创新创业教育先进典型和成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应力、就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

争一流,打造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新高度。按照专业建设规划,完成小教国家一流、学前省级一流专业建设任务。发挥已有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示范带动作用,申报心理学、教育学一流专业,各级一流课程。建立健全课程质量标准,及时将科学研究新进展、新研究、新技术纳入课程教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

调模式,大胆创新教育教学机制。深入推进新文科建设,加快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学院内外专业交叉融合,努力构建多方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提水平,切实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将质量意识、标准、评价、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把握新时代教师教育评价导向,建立提高教学质量的激励竞争机制,保证教学活动正常、高效运行,贯彻执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积极准备迎评工作,对照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完成三个师范专业的专业认证工作。

(三)以人才为保障,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实施青年教师成长工程。发挥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站上、站稳、站好”讲台。通过科研项目资助、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评选“好老师”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二是实施骨干教师提升工程。实施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深入中小学,开展应用型科研,打造“双能型”师资队伍。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培训、交流学习,资助教师参加学术会议,拓展教师视野,扩大教师影响力。三是实施团队培养工程。进一步修订完善科研团队建设管理办法,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长江班主任研究中心”“学前教育研究中心”“学生成长发展研究中心”“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五个研究所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逐步形成由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组成的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为学科专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四)以应用为导向,强化社会服务质量

强化社会服务职能,重点优化“1+8”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协同机制,积极推进参与建设中国·光谷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省级实验区。积极面向湖北省和中部地区教师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智库服务、智力服务、科研服务、人才培养等途径,为地方政府全方位提供优质的教师教育服务。每年至少正式发布3份以上的研究报告、举办活动不少于3场、有连续性的年度报告、专著的(智库)社会服务要求。积极开展教师教育服务项目化,推进教师教育服务走向湖北省和武汉市的基础教育学校,促进教师教育横向课题进一步繁荣发展。.在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的引领下,积极推进学校与中国·光谷地区基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社区的示范性社会服务。积极开展面向湖北乡村的典型贫困落后地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的教师教育社会服务(学生支教、送教下乡、远程授课、教师培训等)。

五、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的主要条件保障

(一)加强顶层设计,深化内涵建设

准确把握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使命、新目标、新任务,统筹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教育学和应用心理学四个专业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率。借助国家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导向,加快融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础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工作中。加强顶层设计,培育学院发展新增长点,创新教育服务业态,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学习体系,为实现学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二)重视制度建设,提高管理绩效

建立健全和完善教育科学学院工作机制、规章制度和方法。加强民主管理、院务公开、教职工广泛参与工作机制。建立目标责任制和量化考核方法,将各项制度与日常工作考核内容紧密结合,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将过程检查考核结果与绩效奖励、个人晋级晋升相挂钩,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对教学活动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加以调研,及时出台相关管理制度对制订的规章制度执行进行跟踪监控,不断改进,全面实现依规治理、科学治理,提高学院管理水平和管理绩效。

)争取经费支持,改善办学条件

根据学科专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和学院的发展规划,积极争取政府、省厅财政经费和项目经费资金的投入,加强社会服务,争取更多横向项目和横向经费,改善学院基础设施,加大实验室建设,确保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条件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四)加大环境改善,促进和谐发展

一方面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导师,为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加强学院办公室、实验室走廊等固定场所的文化建设,做好学院网站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教师发展环境。改善教师办公条件和教学、科研环境,以项目为抓手,支持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项目、开展各种专业活动。同时,加强对教师职称晋升的支持与服务,关爱和帮助生活困难的教职工,想方设法为教师发展解决后顾之忧,增强教职工团结性凝聚力,同心共促学院发展新篇章

 

 

 

 

 

 

 

 

 

 

 

 

 

 

附表1:教育科学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发展现状

发展目标

  

2020

实际值

2021年目标

 

2022年目标

 

2023年目标

 

2024年目标

 

2025年目标

 

人才培养

本科专业数(个)

4

 

 

 

 

 

4

国家级一流专业数(个)

1

 

 

 

 

 

建成1

省级一流专业数(个)

1

 

 

 

 

 

建成1个

通过认证(评估)的专业数(个)

1

 

 

 

 

 

新增1个

国家级一流课程(门)

0

 

 

 

 

 

1

省级一流课程(门)

1

 

 

 

 

 

2

省级教学成果奖(项)

1

 

 

 

 

 

2

省级教学平台数(个)

(含基地、中心、卓越计划等)

2

 

 

 

 

 

2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及以上获奖数(项)

1

 

 

 

 

 

 

2

本科毕业生年终毕业去向落实率

84.89%

 

 

 

 

 

90%

本科毕业生升学率

9.37%

 

 

 

 

 

20%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达标数(个)

1

 

 

 

 

 

力争建成1个

联合培养硕士点专业数(个)

1

 

 

 

 

 

力争建成1个

联合培养研究生数(人)

14

 

 

 

 

 

16-20

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权威论文数(篇)

0

 

 

 

 

 

力争1-2

CSSCI论文数(篇)

24

 

 

 

 

 

28-30

北大核心论文数(篇)

61

 

 

 

 

 

70

国家级科研项目(项)

2

 

 

 

 

 

3

省部级科研(课题)项目(项)

13

 

 

 

 

 

20-25

国家级科研平台数(含共建、分中心)

1

 

 

 

 

 

力争新增1

省级科研平台数(个)

1

 

 

 

 

 

力争新增1

省级科研创新团队(个)

0

 

 

 

 

 

力争新增1

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含参与)(个)

0

 

 

 

 

 

力争新增1

省部级科研奖励二等奖以上奖(项)

0

 

 

 

 

 

力争1-2

国家级规划教材(部)

0

 

 

 

 

 

力争1-2

师均年科研经费(万元)

 

 

 

 

 

4

智库建设与咨政报告(份)

咨政报告5篇

 

 

 

 

 

咨政报告6-8

发明专利数(项)

1

 

 

 

 

 

2-3

国际交流合作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个)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