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余易达 汪琼)3月9日上午10时,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讨会在五号楼四楼会议室召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全体授课老师参与此次研讨会,会议由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教师汪琼主持。
汪琼首先就本次会议召开的目的和内容,展开发言。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去年九月份开始面向全校学生展开,授课教师来自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教研室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于合班上课,人数众多,众口难调,如何达到既贴近学生心声,调动学习积极性,与学生产生共鸣,又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终身受益,值得每一位老师思考,本次研讨会目的是集思广益,解决困惑,学习经验,分享成果,提升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软实力,让学生心灵得到成长。
研讨会分三大板块展开,首先由各任课教师轮流发言,畅谈自己对心理健康课程的见解和意见,自我反思及成果,然后展开相关讨论,最终达成共识,成果汇总应用。
各位老师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气氛热烈。教育科学学院张红梅院长首先提到“心理健康课程绝不能是老师唱独角戏,应当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也提出希望各位老师对心理健康课程有明确定位:围绕怎样开展,为何开展,有何期望进行讨论。在接下来的发言中,吴贤华与张颖提出了自己的授课思路,设立学习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共同研讨的形式开展课程,主要目标是针对学生自身问题,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范士青提出借助教科院心理学系学生的专业能力,帮助心理健康课程的学生设计个性化方案,开展有针对性的团辅活动。同时也指明心理健康课程的性质,它不同于学校心理学系的专业课,也不同于通识选修课,它应该是一种体验课,让学生在自我感悟中成长、收获。刘菲和金琰提出用角色扮演、体验讨论、布置书面作业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引导部分积极的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从而带动他人。吴玮提出学生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通过房树人的绘画形式,句子完成测验方式,进行个体施测,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教育科学学院范丹红副院长提出联系生活实际,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人人参与的目标。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郑婧则从心理咨询的角度谈到应当将技巧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提出2016年学生咨询率最高的几个主题是:恋爱与情感、情绪、人际关系、压力和成长,这些数据可用于课程内容设计的参考。另外,能否加入危机干预的内容(什么情况下是危机,遇到危机应该怎么做),毕竟危机发生对学校而言是极大的损失,对幸存者而言也是极深的伤害。同时指出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有:案例、视频、心理测试……。最后李恒根据心理健康课程调查表的统计结果,做出总结发言,教师们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课程章节理论性太强;学生参与度不高;期末考核方式有待商议。主持人汪琼感谢各位老师在百忙之中参与此次研讨会,并要求各位老师在会后将各自的教学成果、团体辅导、实践活动等资料上传,会务组整理提炼后,大家共同学习实践,并将优秀成果在全院课堂推广。
据悉,自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开课以来,五号楼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接待学生咨询的数量明显上升,说明学生有了自我探索的意识,愿意求助于他人发现并解决自身问题,这也足以说明本门课程开展的成效。此次研讨会历时两小时,讨论如火如荼,其中迸发出很多非常具有价值的成果。在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望在今后成为一门精品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展开,这对于提升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指导老师 汪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