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第142期:光明网: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立足三个着眼点 作者:张玲娜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3-01浏览次数:1025

管理学院 管院风采  2020-10-27

作者: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张玲娜

  新时代,解决教育的根本问题,必须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决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该纲要强调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举措意义,即“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如何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和精准规划,全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牢牢把握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和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自觉承担育人的使命职责,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具有无比重大深远的意义。目前,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号角,已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吹响,抓好这项建设工作,需要坚持三个导向,立足于以下三个着眼点:

  坚持目标导向,着眼于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的有机统一。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高校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着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之中的关键环节和有效抓手,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在要求和有效切入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中融入思政要求。人才培养方案要能充分体现人才培养规格和核心素养要求,如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课程大纲的编写要严格遵循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融入到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通过相应的教学内容、方法或手段来实现育人目标。教材的编写中一方面要将思政元素的价值引领和人格教育,学科前沿的新理论和新技术补充其中,另一方面要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建设富媒体交互的新业态数字化教材,以满足学生时时处处学习、学习进程自动记录,教师及时掌握教学进度,及时反馈学习成效的需求,以实现时时处处育人,潜移默化不经意间而为之,育人的效果会更好。

  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教育者先受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最关键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获得感。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是指教师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挖掘每门课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之中,达到育人目的的意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主要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展示能力。笔者所在的北京联合大学,近年来致力于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提出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应具备“三项基本功”即“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教育者先受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但真正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做到如盐入味、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并非容易。因此,高校教师要牢牢树立“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驰而不息地提高自身能力素养。在努力探索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开展广泛深入的思政元素的挖掘,倾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备课,提高育人水平与执教能力,让课堂变得更有味道。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外在驱动力来自于政策的扶持与导向,高校项目申报、经费支持、岗位聘任、考核评价等方面要支持引导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建立“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期制度和有效机制,持续发力,充分激发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内生动力,长此以往、久而久之,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为课堂上的教学自觉和习惯,真正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坚持结果导向,着眼于人才培养效果。“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衡量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立德树人效果的重要考核和评价指标。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监测与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与高校的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双高计划”评价、高校或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等密切挂钩。建立科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考核评价体系,要明确具体的考核指标和观测点,也要明确规定每个指标和观测点的重要性以及不同指标考核分数的汇总方法。坚持既要看课程思政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如是否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否引导学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等,又要看到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关注度、投入量,即教师是否清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做了什么和怎么做的,是否将课程育人目标落实和细化到具体的章节,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是否充分到位,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是否做到了有机融合。总而言之,要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综合起来看育人实效。坚持既要评价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即学生是否具备道德判断能力,更要考查学生是否将道德观念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实现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的“立德”和“树人”的良性互动。总之,课程思政要实现较高的达成度,即达到了课程预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课程思政达成度体现了教师开展课程的结果,但由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评价不能用简单的量化评价来处理,必须考虑多元主体参与的综合评价,通过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进行主评,辅导员、班主任、实习企业等对学生进行测评,学生对其个人的自评,构建起多元主体参与的综合评价体系,充分地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能力得到应有的体现,才能更好地评价任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本文系北京市教委2020年度社科计划一般项目:新媒体语境下北京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及引导机制研究的阶段成果,项目号:SM202011417004)



新闻出处:https://mp.weixin.qq.com/s/5xPr4-rqjTVx5byizgJD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