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引领、师德浸润—— 教育科学学院顺利开展学院公开课研讨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11-18浏览次数:192

(通讯员 刘锦钰)为了落实教育部《高等小学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切实落地,有效提升专业课程教书育人功能,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教材“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教育科学学院(以下简称“教科院”)开展以“思政引领、师德浸润”为主题的学院公开课,教科院老师曾婧主讲,教科院副院长陈荣、副院长张炜、教科院部分老师以及2019级小学教育2班部分学生参加。

课堂上,曾婧提出课程思政目标的四个方面分别是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她分三个板块来介绍问题学生的相关知识,首先,她讲到问题学生的概念,问题学生的概念经历三个阶段的演变判定依据从学业成绩形成机制最后趋向人的主体性在第二板块中曾婧阐释问题学生的五种类型并通过两个案例启发学生思考曾婧重点介绍第三部分问题学生诊疗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在正式讲解之前她引入案例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逐步介绍了八个方法步骤曾婧强调在座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要关爱问题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她鼓励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观拥有传道情怀厚植爱国情怀最后曾婧分享两段老师给学生的寄语旨在激发学生的师德情怀

课后陈荣组织教科院的老师们进行研讨分析此次公开课的优点与需要改进之处多位老师表示该公开课结构完整,教师为人师表,目标达成度高。并就此次公开课提出建议思政元素与知识传授融合应更加自然要培养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传递正确价值观增加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理解

(图为曾婧讲授思政公开课)

(图为老师对公开课展开讨论)

公开课活动为教师搭建了相互学习研讨、交流沟通的平台,展示了教科院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面的思考与实践。今后,学院将继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立足课堂育人主渠道,深挖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做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协同效应,努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