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之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7-10浏览次数:24

在多种多样的社会职业中,教师这一职业总为全社会所重视。在中国历史上,教师这一职业的地位被提到了正民风、安邦国的高度,正如《周礼》中说:“教职,以安邦国,以宁万民,以怀宾客”。这是因为,教师的使命在于教书育人,即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才能和品质,为全社会培育一代新人。中国传统师德历来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教师既要道学问,又要尊德性。荀子说:“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礼记》中说:“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书育人,此乃师德之本也。”“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身正为师德之本,就是教师能够端正自身,为人师表,为学生做出表率。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些话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在学问和德性这两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要关爱学生,遵循教育规律为学生解疑释惑,帮助他们修炼学问、涵养德性。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学高为师”指的是教师必须知识面广,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身正为范”指的是教师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学生可供参照的道德标准。师范院校的“师范”二字也正是来自“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精华要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意义相近,并常被引用的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陶行知先生还有另外两句师范生耳熟能详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2014年9月9日,我国第三十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说道,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在不少师范类院校内,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写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字样的宣传横幅,这既是对高校教师进行时时鞭策,更是对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大学生的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心灵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