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明年还来吗?”
这是我自参加三下乡活动以来,听到过最令人动容的一句话。
我也是在农村长大的。从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我都是在大山里的小学里度过的。我上小学的时候,我最敬佩我的老师们。那时,在我的心目中,没有什么比老师这个职业更神圣而伟大的了。那个时候,我幼小的心灵里面时刻都在想:哇!为什么老师这么厉害?为什么老师能够教我们这么多的知识?为什么老师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其实在那时我心里就已经萌生了一个梦想,那就是在将来,也当一名老师。直到自己上了大学,参加了支教,“当上”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才明白,原来老师也是平凡的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人。
“师步有云随,师情唯鹤知。”为了充实自己的暑假,同时也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我参加了我们学校所组织的三下乡活动的选拔,并且十分有幸的成为了“四叶草”志愿服务队的一员,我也十分珍惜这一次的机会,因为能让我投入实践,切身体会到老师这一职业,让我离我的梦想不再遥远,同时也让我的暑假不再似以往的枯燥乏味,而是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变得更加的充实、有趣。
2023年7月5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四叶草”青年志愿服务队来到湖北省监利市,开展以“希望家园”为主题的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支教时间为一个月。我这次支教的地点是监利市分盐镇桃花小学。当我第一天踏入这所乡村学校时,我为这里简陋的教室和有限的学习资源而震惊。然而,留守儿童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和淳朴善良的性格让我深深感动。尽管他们生活在贫困而偏远的地方,但他们学习十分努力,对我们这些“临时老师”十分尊敬。
虽然还只是短短六天的相处,但每天与孩子们的互动让我认识到教育的力量,让我感受到教师这一职业的伟大。我有幸见证了他们从迷茫和不自信到逐渐展现自己才华的转变。在我眼前,他们的眼睛重新闪烁起光芒,他们的笑容也比第一天更加灿烂。这些改变来源于我们“四叶草”志愿者们的耐心指导和积极鼓励,同时也是因为他们有了机会去探索自己的潜力,意识到了自己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支教第一天,我学到了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桃花小学刘义兵校长在开班仪式上讲到过这样一句话:“这次支教工作的成功与否,最关键的一条在于师生的感情深不深。一个月后我们的志愿者如果能够和学生培养出较深的情感,学生对暑假这一个月的印象是难忘的,那么这次支教活动注定是成功的,完美的。”做老师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与孩子们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我尽力去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兴趣和梦想,并为孩子们做了相关的思想工作。通过关心和鼓励,我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长处,并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除了支教方面,我还发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之处。在第三天里,我们与孩子们一起玩耍、一起做手工、一起去摘荷花,体验当地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让我更加融入了这个可爱的乡村。我真切感受到乡村的宁静和纯朴的生活方式,找到了内心久违的安宁和满足感。
感谢桃花小学这片热土。我将继续投入全部的热情完成好这次支教任务,这次难忘的经历必将成为我一生的美好回忆。
短短六天的支教经历带给我很多的感慨,我的用心和努力有了真切的结果,我看到了孩子们的进步和成长。更重要的是,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改变别人,哪怕只是微小的一部分。在开课的第一天,我注意到有一个孩子是从离这所小学很远的另一个村来到这里,她的额头上都是汗水,眼里满是不情愿。而在今天上午数学课结束并布置作业后,有两个孩子还拿着作业本来问问题,其中有一个孩子就是第一天我注意到的那个孩子。在她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小时候的我——那种对老师的敬佩,对老师的喜欢。在对她的问题作出解答后,她突然对我说,“老师,你明年还来吗?”可能是开学第一课上,我们志愿者谈到了我们只和他们相处一个月吧。即使仅仅只是六天,但我想,也许支教结束后,我对今天的这一刻依旧难忘。

(图为一名三年级学生在和志愿者学习手指舞)
支教的日子很艰苦。来这里的第一晚,我整个人是崩溃的,因为条件实在过于简陋,宿舍没有热水,厕所不能冲水。这也许是我们长期待在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早已习惯了待在“蜜罐”里,殊不知还有多少人都在这样朴素的环境里生活。但另一方面,艰苦中更多的是感激与喜悦。虽然留守儿童们面临诸多困难,但他们拥有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心态去克服一切障碍。作为支教者,我们扮演着点亮人生的角色,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引导。同时,我们也从孩子们身上汲取着力量和勇气,使我在今后的支教工作中学习到很多宝贵的经验。
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短短六天的支教,我已经初步认识到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乡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做出贡献。尽管这个过程充满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定能够给他们带去希望和改变。作为大学生的一员,我将继续为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事业贡献我的力量,并将这段珍贵的经历传递下去。

(图为志愿者带孩子们户外写生后,孩子们展示自己采集到的树叶)
这次支教活动结束后,倘若有幸再次回到这里,我希望看到桃花小学门前的那一大片桃花林枝繁叶茂,亭亭如盖。
(通讯员 李文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