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思颖)今天是7月18日,转眼间,我们的支教生涯已经过半,这几天与孩子们的相处,我们有着数不清的感悟和收获。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当初的自己,为什么要选择支教这条道路呢?是将自己投入奉献社会,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还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亲身经历生活百态,体验世界眼前,积累阅历与视野,收获触动与感悟,又或是为遇见有趣的人,经历有意思的事,碰撞火花绚烂……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过一个教师的梦想,七尺讲台,粉笔勾勒,点亮一个孩子的世界,照亮山外的视野,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
在本次支教活动中,我们十分注重对于乡村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青少年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弘扬者,因此,教师的作用得以凸显,乡村教育亦是如此,我们要鼓励乡村青少年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精神。同时,我们也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之林的一块瑰宝,青少年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我们要在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带向世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吸纳外国优秀文化中的有益成果,坚决抵制“民族虚无主义”;我们更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同时,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中的“仁、义、礼、智、信”不乏给我们当代青少年一些启示,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更需要将这些观念深植于我们的内心,对待父母要孝,对待长辈要恭,与朋友交往不能言而无信,对待爱情要忠贞不渝……我们支教老师,让教育走进乡村,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特色课程和思政课程,强化正确价值观对于乡村教育的引领作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乡村。当今时代,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我们前进路上的孔明灯,当代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乡村青少年亦是如此,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新冠疫情的爆发,中国镇定自若,临危不乱,在保障本国国民得到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的同时,积极向别国提供医疗援助和医疗物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这是大国的勇气和担当,是我们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诠释,我们新时代青年,要弘扬中国精神,要有担当精神,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最后,我想说,成长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支教则是一颗催化剂。这几天的支教过程中,和小朋友们一起相处的日子让我觉得很开心,甚至一点都不觉得累,在成就感满满地过程中也让我整个人变得更加自信了!回过头来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去教别的学生了,原来我也可以当老师了,原来我也已经长大了……看着乡村孩子们稚嫩的脸庞,听着小朋友们清脆可爱的话语,我感觉透过时光,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是啊,原来我早已不是当年的我,而这群孩子们又成为了那时的我们。时光是个圆圈,不停地流转。这或许就是传承的意义,教育的意义,薪火相传,代代相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

(图为志愿者正在班级内跟同学们一起互动游戏)

(图为志愿者正在跟小朋友们一起进行学习、绘画创作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