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思颖)时间的流逝总是匆匆的,今天是我们在监利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进行助残志愿活动的第三天。尽管我们只正式进行了两天的支教活动,但这两天的经历已然在我的心中荡起了阵阵涟漪,使我收获颇多、感悟也颇深。
回想起我们刚刚抵达监利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的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们小分队的14名队员满怀憧憬,摩拳擦掌,可是当我们来到住所,看到脏乱的宿舍、艰苦的环境,内心难掩失落,但是,在两名组长的统一安排下,我们迅速振作起来,团结协作、主动承担,最终,老旧的宿舍焕然一新,慢慢有了“家”的味道,我们顺利踏过了支教活动的第一道坎,也正是有了这一挑战,我们助残小分队的队员关系更加的紧密。收拾完毕后,我们参加了监利市“希望家园”助残志愿者的欢迎仪式,其中,市残联邹理事长的讲话让我印象深刻。通过邹理事长的发言,我第一次正式的了解到了残联的工作,这仿佛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曾经的我只是机械的学习着大学课堂上的知识,应付着每一次的考试,缺乏真正的实践经验,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次的暑期“三下乡”活动,是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绝佳的机会。告别书本,站上三尺讲台,本身是一个挑战,然而,在残联康复中心工作,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对我们而言,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正如邹理事长所说,学习是修身更是修心,本次志愿活动,我们收获的将会是综合素质的提升,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

(图为监利市残联党总书记长邹太虎讲话)
如果你问,三天的实践活动,使我感悟最深的是什么?我想说,是这样的一群孩子,他们以与众不同的方式感知着这个世界,对眼前的一切充满着好奇,爱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感,他们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与社交技能,甚至会因为怪异的举止受到排斥和歧视,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个人一个世界,独自闪烁。人们称他们为“来自星星的孩子”。三天的实践活动中,我天天与这群孩子们相处,也许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说,孤独只是我们的某个时刻,然而,对于这群“来自星星的孩子”来说,这是他们一生的日常。仍记得我第一次踏入那个狭小却温馨的房间,我十分的不安和局促,我不知道自己该用怎样的方式和他们相处,我害怕我的无心之举会伤害到他们,“你说,姐姐好……”“姐…姐…好…”这样的一段对话吸引了我的注意,这是一位孤独症患儿和康复治疗老师的对话,我急忙回应着这位小朋友,慢慢的走到了他的身边,牵起了他的小手,摸了摸他的头,尽管我知道自己是得不到回应的,但我想让孤独症的孩子们知道,他们也值得被关心和爱护。

(图为志愿者在协助康复中心的老师对患病儿童进行治疗)
对于孤独症,曾经的我认为非常遥远,然而,三天的实践活动,我跟着老师观察、学习孤独症患儿的治疗过程,我走访了一个又一个康复治疗室,与我的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尝试走进孤独症儿童们的世界,很多人以为孤独症是冷漠、没有感情,但很多的研究发现,他们有可能是太敏感了,这个世界在他们眼中太过吵闹,这才让他们不断地回避,回避父母的目光,回避朋友的招呼,回避接受到的一切刺激,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他们也有闪光点,他们在尽力地成长,尽力地去融入这个社会,他们会更加敏锐的察觉到周围的人的情绪的变化,他们即使生活在漆黑的夜空中仍在闪闪发光。

(图为志愿者在带领患病儿童进行游戏活动)
三天的实践活动带给我的远远不够,我渴望着对助残服务工作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些孩子们也许与我之前所接触的孩子们有所不同,也许未来还有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既然我选择了这条道路,我就会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坚守住自己身为一名师范工作者的初心,将这里的孩子们当成我自己的弟弟和妹妹,同时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奉献到今后的助残服务工作中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无奋斗
青春,我将践行我的使命与担当,未来我将披荆斩棘,为监利市助残服务事业的发展贡献出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