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把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章进行布局,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部署,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步伐更加坚定。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作出系统部署,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指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大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的政治任务。“教育新观察”学习强国号推出“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主题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大力度报道各地各校及先进教育工作者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上的新举措、新成就、新气象,展现广大师生凝心聚力、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
一起来看迈向教育强国专家谈系列!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强调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在谈及如何增强“民生保障力”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公共服务紧扣人民属性,不断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一、发展回顾:我国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普惠程度不断提高。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1.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1.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2%(比十年前增长74.49%),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为3510人(比十年前增长50.32%),我国教育整体普及水平已跻身世界中高收入国家的前列,中国正昂首阔步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公共服务的全纳性、多样性不断提升。2023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345所,在校生34.12万人,专任教师7.70万人。2023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6.72万所,在校生4939.53万人,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16.96%,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1.09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教育的差距逐年缩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发展目标可感可及。近十年来,我国城乡小学教育的师资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的差距从41.20个百分点缩小到20.81个百分点;我国城乡初中教育的师资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的差距从21.56个百分点缩小到7.97个百分点。近十年来,义务教育阶段我国乡村学校条件达标数据提升显著。以乡村小学为例,2022年体育场所面积、体育设施、音乐设施、美术设施、自然实验仪器设施达标率均超过94.00%,与城区学校的差距逐渐缩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整体学历水平不断提升,培养和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可感可及。截至2023年底,全国中小学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已达到86.40%,比十年前提升了27.18个百分点,增幅达45.90%;全国高中教师中的中的研究生学历占比为14.01%,比十年前提升了8.26个百分点,增幅达143.65%。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和环境不断优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质量教育的美好愿望可感可及。以小学为例,截至2022年底,全国小学绿化用地面积占比、运动用地面积、生均纸质图书、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占比为18.65%、32.92%、25.15册、14.21%,比十年前分别增长16.20%、12.78%、46.90%、24.54%。校园绿化、运动场地和教学资料更加充足,我国教育公共服务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聚焦教育的数字化发展,教育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基础条件明显改善。至2021年,我国城乡初中和小学均实现了互联网接入和校园网建设的100%覆盖。不仅如此,截至2022年底,我国城乡初中和小学学校的无线网覆盖率分别达到83.10%、73.03%和82.79%、76.12%,处于全球中上水平。2022年,我国小学、初中、高中等学段的每百名学生享有数字终端数分别为15.38台、21.71台、27.13台,比十年前分别增长了135.89%、108.15%、78.60%。我国各级教育机构开展教育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基础条件全面提升,为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提升教育公共服务便捷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未来展望:以教育强国建设厚植人民幸福之本的实践要义
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教育强国。展望未来,在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缩小四大类差距”“倡导内涵式发展”“构筑数字化架构”的实践要义,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
(一)缩小四大类差距,持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教育领域,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让人民群众“上好学”成为了当前我国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根本指向。
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在趋向于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四大类显著差距。在人类发展指数中,我国的教育不公平指数仍然高于大多数欧美发达国家;由于地理、气候、经济、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乡村地区和欠发达区域的中小学校软件硬件整体水平和综合办学实力仍然相对落后。建设教育强国,必然要求补齐上述短板,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四大类的显著差距,持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大优质教育资源投入的倾斜力度,加强教育共同体、教育联合体帮扶力度,加快中西部地区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能力提升。
(二)倡导内涵式发展,持续巩固基础教育“双减”成果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双减”政策实施三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大幅度下降、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显著减轻。此外,“双减”政策实施还带来了中小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教育教学生态的优化等积极效益。
人口下行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应当进一步倡导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侧重于数量增长、规模扩大和空间扩展不同,内涵式发展更加注重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和实力增长,更符合当下我国国情、教情和教育强国建设需要。着眼未来,我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应当以基础教育生态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基本准绳,以基础教育师资的教育情怀、教学水平、数字素养、立德树人能力全面提升等为重要抓手,以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一体化课程、品牌化发展、应用化推广等为重要内容,以基础教育学校的布局统筹优化、师资合理流动、数字化治理、家校社协同等为重要保障,持续推进“双减”政策及其综合改革走深走实,确保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后服务质量全面提升,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教育。
(三)构筑数字化架构,深入实施国家数字教育发展战略
2022年3月28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上线。平台汇聚了全球最大规模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51.9万所学校、超过1880万教师和2.93亿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了线上课程、就业指导、考试服务、留学咨询、职后培训等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建成为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访问量超过22亿人次的世界第一大教育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
依托平台,未来国家数字教育发展战略的重心在于:进一步搭建起学习型社会的数字化架构,深入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走网、应用。在加快建设6G、万兆光网的技术基础上,未来我国国家数字教育发展战略将更加注重“用”字当头。为深入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搭建起“国家、省市、区县三级数字教育平台 + 数字终端 + AI辅学”的数字化架构,赋能高质量教育体系和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省市级、区县级的数字教育平台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将全面铺开。各地通过开展跨校际、跨区域的教育共同体和教育联合体建设,促进以数字课程、数字案例、数字教师为代表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走网、应用,从而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在基础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上的服务差距,进而满足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人民群众高质量、多元化教育需求。基于此,强大的数字教育平台和学习型社会的示范效益也将中国卓越的教育治理方案和优秀的教育发展成果便捷惠及于世界各国人民,并将充分支撑我国打造国际数字教育话语体系,为将我国奋力建成教育强国和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开辟了光明的前景。
(作者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