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担当、教师可为,“1314”项目赋能洪山教师发展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11-13浏览次数:10

11月8日下午,由湖北省教师教育学会校本教师发展专委会主办的首届校本教师发展“1314”项目成果展示会在武汉市洪山区武珞路实验小学举行。

“向教育致敬最好的方式,就是亲手把它创造出来。全体教师通过课堂研讨、课程研发、课题研究与新课标精神契合,走进儿童的世界、学科的世界、教育的世界、与未来教育融合。”武汉市校外培训综合治理中心(武汉市教师发展与学生服务中心)负责人杜习虹为此次活动致辞,她表示,从武珞路实验小学实施的“1314”项目中看见了“一群人”对“一件事”的共同追求,老师们“一起做、做起来、做出来”,不断生长出新理念、新思维和新视野,逐渐成为读懂学生的分析师、重组课程的设计师、联结世界的策划师。

武珞路实验小学校长谢陈新以“学校担当 教师可为 工作赋能教师发展”为主题就校本教师发展“1314”项目理念、主要做法、取得成效等进行汇报。谢陈新介绍,校本教师发展“1314”项目是针对学校真实情景,以“1314”活动为载体,通过教师发展带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综合性的教师发展项目,也是一种现代性的治校方略。第一个数字“1”即开发一门教师校本研修课程;第二个数字“3”即同步开展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第三个数字“1”即研制一个校本教师发展工具包;第四个数字“4”即写好四篇项目研究论文。“1314”谐音为“一生一世”,也昭示校本教师发展是学校的永恒主题,学校要担当,教师要可为。

该项目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潘海燕教授带领的团队研究开发,依据潘海燕教授团队独创的教师自主生长理论,致力于用教师自我经验嬗变规律设计教师的学习与工作,引领教师追踪自己“自我经验”的变化轨迹;让教师以学习者的心态面对工作,以研究者的手段展开工作,以反思与互助方式促进成长,最终实现项目赋能教师发展,促进学校整体发展。

目前,该校的“1314”项目已初现成效。通过利用“自我经验”嬗变规律,该校教师从“他主”走向“自主”,树立了新的教师学习观与发展观。此外,“1314”项目规划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路径,“三课”融通协调并进,增强了学校主要业务工作的育师功能。武珞路实验小学已先后获得国家教育云空间运用先进单位、湖北省文化建设百强校、武汉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武汉市现代化学校,武汉市义务教育管理达标校等荣誉称号。


会议期间,武珞路实验小学综合教研组以“长、短、常作业设计”为题进行教研展示;两位教师个人代表分别就“小课题中的‘五小’现象”“我与‘自主生长’”分享“1314”项目在实际应用中对教师成长的帮助。潘海燕教授基于理论和教师工作实际,用朴实无华的案例指导教师实现“自我经验”不断嬗变。

此次活动期间还开展了“1314”微论坛,特邀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员刘合荣,武汉市新洲教师培训中心科研室主任杜新红等专家现场与老师们进行座谈交流,通过引入教师自主生长理论,围绕教师自我经验嬗变、教学反思案例撰写等话题进行专题学术探讨和思想碰撞,为校本教师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视化、逻辑化、结构化的脚手架,进一步丰富了教师的理论学习积累、拓宽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思路。


湖北省教师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胡松林作总结发言,他表示,潘海燕教授近二十年来对教师自主生长理论研究的执着追求,体现了“大先生”的情怀;谢陈新校长带领的教育团队,通过践行潘海燕教授研究的教师自主生长理论,实现项目赋能教师发展,从个人优秀到带动团队优秀,促进了学校整体发展。胡松林希望武珞路实验小学全体教师交流互鉴、共建共享、融合发展,将“教师自主生长”理念深度融入课堂,不断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提升教书育人本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