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饶诗锐)2025年10月23日下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长江班主任研究中心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在S6201作“教育哲学与实证研究”专题讲座。刘良华教授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全球教育展望》常务副主编,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广东省现代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为:家庭教育学,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论。讲座由张炜教授主持,教育科学学院(以下简称“教科院”)全体教师和2023、2024级教育学专业学生参加。

讲座伊始,张炜院长对刘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刘教授系统介绍教科院在师资队伍、科研项目、学术期刊及教师教育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等方面的标志性成果;同时,他详细梳理刘良华教授的学术履历与研究领域,强调其在家庭教育学、教育哲学、教育研究方法等方向的广泛影响。
接着,刘教授从“教育研究类型”切入,指出完整的理论研究应由教育哲学与实证研究共同构成,二者缺一不可;其中,实证研究涵盖教育实验、教育调查与教育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因“证据取向”亦归属实证范畴。随后,他区分“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的层次差异:实践研究聚焦教育改进,适用于本科论文或中小学“问题—对策”型项目;硕士及以上阶段的研究应追求理论层面的知识贡献,不能仅满足于对策性分析。
随后,刘教授着重阐述了理论视角对实践研究的提升作用。他认为,具备扎实理论素养的研究者更能洞察教育实践中的深层问题。他建议一线教师在积累多年实践经验后,通过攻读硕博学位提升理论修养,再回归教育现场,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实践创新。在学术写作方法上,他指出论文应遵循“研究背景—研究设计—结果与讨论”等标准模块,建立完整论证链条,而非直接呈现对策建议。
此外,刘教授特别强调了“复述”与“观点采择”的教育意义。他倡导“小先生制”,认为通过复述所学知识能有效促进深度理解与意义建构。他指出,真正的学习体现为能够精准提炼并转化核心观点,这一过程深刻反映了教育心理学中“观点采择”能力的运用。
最后,在研究路径与学术伦理方面,他鼓励年轻学者投身教育哲学与教育史研究,建议从陶行知等教育家的思想切入并进行适度推进。他坚决反对低水平重复的研究,强调学术研究必须恪守伦理规范,具备严谨逻辑与深层思考,以实现真正的学术价值。
本次讲座在厘清教育研究类型、规范写作框架与强化学术伦理的同时,为学院师生后续科研选题与论文撰写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论支持,进一步推动教师教育学科群高质量发展。(编辑 曹斯)
